当前位置: 首页>>政务公开>>信息公开>>信息公开目录>>公开信息内容
  分享到:
0
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
索引号: 5000-12-2007-00002 公开目录: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: 2007年12月06日 00时00分00秒
主题词: 其他 发布机构: 利津县人民政府 文  号:
 

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

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实现富民强县

新跨越而努力奋斗

 

  2007126日在利津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

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

利津县县长 李延成

 

各位代表:

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 

一、过去五年的工作

 
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五年。全县上下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解放思想,开拓奋进,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,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。

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。预计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1.8亿元,是2002年的2.7倍,年均增长21.7%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32.34027.7调整为1762.320.7。工业发展速度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、比2002年增加64家,预计2007年工业增加值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57亿元、270亿元、24.7亿元,分别是2002年的6.2倍、8.3倍、9.1倍;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,石油化工、纺织、农副产品加工、盐及盐化工等产业初具规模;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,凤凰制药公司的“凤凰城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,三阳纺织公司的“三旸”牌精梳纱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,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1.36亿元,是2002年末的2.6倍。投资、消费不断扩大,预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.4亿元,年均分别增长27.4%15.5%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,预计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到6.4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.8亿元,分别是2002年的4.3倍、3.2倍。金融运行平稳,担保体系不断完善,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。

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,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,70%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,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。畜牧、水产、蔬菜、林果、优质棉等优势产业快速膨胀,连续5年位列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,一批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产业区正在形成。五年实施土地整理20.3万亩,改造中低产田14.5万亩,开发荒碱地10.1万亩,改造灌渠29公里,疏浚治理骨干排河48公里,68.5万亩农田实现灌排配套,黄河防汛、气象预测减灾工作得到加强,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度提高。实施了动物疫病防控体制改革,重大动物疫病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。大力减轻农民负担,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,取消农业特产税、农业税及其附加,停征乡村公益事业金,实行了粮食、良种、农机具补贴。加强村庄改造和环境治理,编制完成300人以上村的村庄规划,建设、改造农村公路880公里,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87个、县级42个,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。

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。对外经贸扩大,预计2007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.97亿美元,其中出口9700万美元,分别是2002年的7.3倍、4.1倍;外派劳务合作实现破题,被批准为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。招商引资机制不断完善,项目运作水平和招商实效进一步提高。园区建设快步推进,利津经济开发区、陈庄工业园、利北滨海经济园区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,综合配套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,利津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。企业改革不断深化,财税、价格、投融资和供销、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,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、内部分配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稳步实施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扎实开展,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、打击商业欺诈和药品、农资、土地市场秩序等专项治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。

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。城乡规划水平不断提高,城市建成区和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%,其他小城镇达到70%。县城和小城镇快速发展,全县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16.3%提高到33.2%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,人口达到6.5万人;五年新建、改建城区主干道路13条、29.2公里,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%,城市功能日臻完善,城市品位明显提高。城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,综合执法得到加强,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,新建、改造干线公路140.6公里,威乌高速公路利津段工程顺利竣工,实施了城乡电网、通讯网络改造工程,建设了刁口渔港,对利北防潮堤进行了加固修复。城域网、政府信息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,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。

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。建设了利津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.5%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五年投资1.8亿元,实施了县直学校扩建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、中小学危房改造、中小学食宿和“校校通”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等工程,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,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。五年完成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1710万元,改造乡镇卫生院9处,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14处,实施了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制改革,城乡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文化体育、广播电视、外事侨务、对台工作、民族宗教、档案、史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,妇女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。高标准完成县乡武装部达标建设,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。基层民主不断扩大,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县深入推进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,“文明利津”、“信用利津”建设扎实有效。下大力气开展油区秩序综合治理,油地合作向深层次、宽领域发展。深入推进“平安利津”建设,加强信访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,保持了社会持续稳定,被省委、省政府命名为“平安建设先进县”。县看守所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模范看守所”称号。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工作得到加强,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‰以内,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;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,依法取缔土(小)污染企业,完善治污减排基础设施,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削减;积极推进生态建设,开展环境优美乡镇、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,五年新植树木750万株,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15.9%,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
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,预计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73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,分别比2002年增加7072元、2481元。居民就业不断扩大,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.29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%以内。消费升级加快,住房、汽车、旅游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。以“五保五救助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,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%,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23.3%;“两个确保”继续保持100%;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,五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704万元、保障粮55.5万斤;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,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.8%,累计报销医药费4571万元;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8.1%,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200元;五年实施教育救助8374人次、发放救助金747万元;实施残疾人救助6922人次,免费为87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;发放救灾资金1125.5万元;为农村特困群众建设安居住房1187套;为7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767万元,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。

政府施政能力不断提高。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,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,执法程序和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。不断深化政务公开,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,支持政协参政议政,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,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。坚持从严治政,着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、非税收入、人事编制等方面管理,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投诉查处力度,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,坚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,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,树立了廉洁、务实、高效的政府形象。

20064月,市委、市政府作出了实施“突破利津”战略的重大决策,成立领导组织,制订帮扶政策,派驻 71 个包村组、联系点、支教组,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支持。全县上下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,凝心聚力,干事创业,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。在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上,实施“二次创业、二次跨越”发展战略,确立了“三年解困、五年变强”的奋斗目标,统一了思想,找准了定位,激发了干劲。在发展布局上,东部促强突破陈庄、西部扶弱突破明集,集中打造“三大经济板块”,率先突破“一带三园区”,拉开了大发展的框架。在工作重点上,集中开展“工业发展年”、“软环境建设年”活动,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两年增长一倍以上,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。大力发展节会经济,举办了“山东·利津肉羊文化节”、虎滩冬枣采摘节,集聚商气人气,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,加强农业“八大示范区块”建设,启动实施“三网”建设工程,加快推进“四清五化”进程,增加了农民收入,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。倾力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建设民心工程,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,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,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,落实了“以县为主”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;2006年,实施了津苑小区建设、13.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、城区供暖改造、220KV利津输变电、河辛路陈庄段改线续建、农村公路改造等8项工程,完成了重点农业龙头项目建设、产业基地发展、小康文明村创建、乡镇卫生院改造、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等10件实事;2007年,实施了三里河改造和东津生态园、翠园湖、博物馆、烈士陵园迁建、威乌高速利津连接线、一中体育场、太平河下游段治理、污水处理厂、县城燃气等十大工程,农村集中供水户户通、测土配方施肥、便民桥修建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等利民工程,95%以上的城区单位、住户实现了集中供暖,1800余户居民即将迁入经济美观的津苑小区新居,近万户城区居民用上了廉价方便的管道天然气,23万农民用上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,3000多户农村群众用上了节能洁净的沼气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。两年来,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%,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.9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.2%,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.6%,主要指标增幅高于“十五”时期平均增速,高于“十一五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。今天的利津,以经济快速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、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形象,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!

五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,是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,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,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市“突破利津”战略推动和市直部门单位鼎力帮扶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,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,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利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五年来,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,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实践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。主要体会是:第一,发展是第一要务,任何情况下,都必须立足更好更快,咬定发展不放松。五年来,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,集中精力抢抓发展机遇,突破发展瓶颈,提升发展质量和速度,超额完成了“十五”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,在“十一五”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新胜利。第二,精神状态是发展成败的关键,任何情况下,都必须勇于迎难而上,攻坚克难求突破。面对农业大县、工业弱县、财政穷县的实际,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,我们始终保持不甘落后、居弱图强的精神状态,变压力为动力,视困难为挑战,在苦干实干中奋力追赶,以不畏艰难、艰苦创业的精神凝聚了力量,推进了发展。第三,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,任何情况下,都必须不断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拓新路。五年来,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,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,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推进工作,形成了“抓工业、建园区、壮财政”,“抓龙头、扩基地、富农民”等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,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。第四,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任何情况下,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一心为民谋利益。我们始终秉承“带着激情干事业、怀着感情待群众”的施政理念,更加重视群众急需急盼的民心工程建设,更加注重增加城乡居民的家庭财富,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生活,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。第五,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,任何情况下,都必须高举团结旗帜,凝心聚力促发展。五年来,全县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县委、县政府的决策部署,讲政治、顾大局,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投身和服务于全县中心工作;各级领导干部以高度的事业心、责任感,深入一线,靠前指挥,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落实、同心同德促发展的生动局面。成绩来之不易,经验弥足珍贵。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,在实践中开拓前进,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!

在回顾和总结工作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。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依然比较薄弱,骨干企业少,工业和第三产业总量小、层次低,财源建设任务紧迫而又艰巨;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,科技创新能力不强,生态建设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;农业现代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水平不够高,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不够完善,农村人居环境较差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繁重;财政保障能力弱,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,民生问题仍比较突出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、安全生产工作还有薄弱环节;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,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、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。对此,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,采取有力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
 

二、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

 

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今后五年是我县实现解困变强目标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。综观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环境,和平、发展、合作依然是世界的主流,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列入国家“十一五”规划并被省委、省政府确定为重大发展战略,市委、市政府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总战略,并继续推进“突破利津”战略的实施,以及黄大铁路、德龙烟铁路、东营港通港铁路的规划建设,都将为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;同时,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,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,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,区域性竞争日趋激烈,必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。特别应当看到,我县农业大县、工业弱县、财政穷县的县情尚未根本改变,抓工业、上项目、富民富乡富财政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取向。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,置身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,置身于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主战场,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,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,机遇大于挑战。我们一定要科学洞察和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、环渤海地区发展大势以及黄河三角洲发展大势,坚持解放思想、与时俱进,永不僵化、永不停滞,不断把富民强县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。

今后五年,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: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,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,深入落实“突破利津”战略,围绕建设富强和谐社会主义新利津的宏伟目标,全方位融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,全面加快“二次创业、二次跨越”进程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,构建新型高效产业体系;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,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;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,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,创造新的发展优势;着力促进社会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,发展各项社会事业,加快构建和谐社会,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。

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县十一次党代会精神,考虑到与“十一五”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,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为: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%以上,2012年达到220亿元;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%以上,2012年达到7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%8%左右,2012年分别达到23200元、8080元。主要约束指标为: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%,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5.6%,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69%;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‰以内。

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,必须紧紧围绕一个大局,把握好四项指导原则。围绕一个大局,就是全方位融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。抓好规划衔接,根据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体规划,按照“突出特色、主动融合、错位发展”的原则,修订完善我县长远规划,制定阶段目标,分步推进实施;抓好产业对接,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、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,争当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、现代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;抓好交通联接,立足黄河三角洲立体大交通格局,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项目,提升区位优势;抓好要素承接,接受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辐射,接受环渤海城市辐射,改善生态环境、服务环境,吸引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,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。

把握好四项指导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,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。着力创新发展理念,转变发展方式,好字当头、好中求快,实现又好又快发展。二是坚持抓重点抓关键,实施重点突破。集中力量,整合资源,率先突破重点板块、重点园区、重点项目,培育新的增长极点,带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。三是坚持以人为本,促进社会和谐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,更加注重改善民生,维护社会稳定,保障生产、生活和生态安全,努力实现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四是坚持求真务实,狠抓工作落实。弘扬实干作风,讲实话、办实事、求实效,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富民强县各项决策落到实处。

各位代表,想富裕、盼发展、求和谐,是30万利津人民的共同愿望,我们重任在肩。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,我们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。机遇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,挑战更能激励我们奋发进取。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。市委、市政府“突破利津”战略决策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,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!

 

三、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

 

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,今后五年,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。

(一)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。对接全市四大主体产业区建设,按照整体规划、分步实施、统筹推进的原则,举全县之力构建新型工业经济、高效生态农业、海洋经济“三大经济板块”,形成分工合理、优势互补,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布局。新型工业经济板块,以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为龙头,以利津经济开发区、陈庄工业园、乡镇工业项目区为载体,按照工业园区化、园区产业化、产业集群化的要求,推动区外企业向园区集聚,区内企业向主导产业分区发展,新建项目一律向园区布局,形成分工明晰、产业关联配套的布局体系。到2012年,利津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,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80亿元,跻身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;陈庄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,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。高效生态农业板块,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骨干企业为龙头,以专业乡镇、专业村为主体,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,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,打造贸工农联结紧密、产加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区。到2012年,畜牧、水产、优质棉、有机蔬菜、林果、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。海洋经济板块,依托利北地区59公里海岸线、近80万亩土地和海域、渔港、滩涂、盐卤、湿地等资源,融入全市临港产业区开发,建设利北滨海经济园区。推进国土资源整合,规划建设海洋渔业、滨海工业、生态旅游三个分区,把海洋经济板块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滨海经济新区。统筹“三大经济板块”和乡镇工业项目区、服务业集中区发展,加快发展块状经济,形成各具特色、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;注重板块、区域之间的协作配合,实现资源互补、产业互动、布局互联,打造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。继续实施东部突破陈庄、西部突破明集战略,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。推进“三大经济板块”建设,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。我们一定要树立长远眼光、大局观念,坚决摒弃短期行为,决不能盲顾局部利益,真正形成齐心协力、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,推动“三大经济板块”科学有序发展。

(二)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,加快构筑以生态文明为特色,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体系。一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着力提升产业层次,拉长产业链条,培育产业集群。用高新技术、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,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,价值链向高端发展,产品由主要生产中间产品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,到2012年主要工业企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装备比重达到70%。积极发展高技术、高效益、低消耗、低污染的先进产业,推进品牌战略,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。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,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,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、强强联合、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扩张,支持利华益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。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成长,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聚集,形成专业互补、上下衔接的产业链条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,鼓励更多群众投资创业,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化进程,构筑工业经济第二梯队。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,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,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。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。把发展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,优化结构、壮大规模、提升能级,力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。突出黄河生态旅游、农业观光旅游、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四大特色,加强旅游规划、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,加大宣传促销力度,推进发展旅游业。依托交通枢纽、产业聚集区和重点城镇,规划建设物流园区,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,提升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档次。加快推进二、三产业分离,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。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,保护和开发地方名吃名品资源,发挥更大效益。发展金融保险、休闲娱乐、商务服务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,重点扶持培育服务业集中区和骨干服务企业,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。挖掘特色资源,发展节会经济,营造聚集效应,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。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。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建设,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,制定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、引进的政策措施,规划建设利津高新技术产业区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确保到2012年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%以上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必须牢固树立“抓发展就要抓经济、抓经济就要抓项目、抓项目就要抓投入”的理念,以增量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;必须严格落实突出重点、区别对待、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,优化投资结构,实现投资投向、投速、投效的和谐统一,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。

(三)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坚持把解决“三农”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促进农业不断增效、农村加快发展、农民持续增收,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。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。建设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,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,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,力争5年内90%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。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,完善质量标准体系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,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发展名优特品种和绿色生态农业。突出发展生态渔业和绿色畜牧业,规划建设浅海护养、滩涂养殖、工厂化养殖、“上农下渔”等渔业发展示范区、集中区和肉禽、肉羊、肉牛、生猪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园区,建设全省先进的设施渔业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和绿色畜牧业基地。搞活水产品、畜产品加工运销,实施品牌培育工程,水产品培育黄河口品牌、畜产品培育三角洲品牌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河道综合治理,加快灌区延伸节水改造和田间渠系改造,健全引、蓄、节、排体系,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,强化黄河防汛、引水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按照节约用地、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的原则,编制完善村庄布局规划、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包括中心村建设规划,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,农民建房一律按规划建设。加快推进村庄布局调整,推动集中连片统一规划,相邻村庄以“十”字形或“井”字形道路为框架分区域建设,培植特色村,建设新型农村社区。推进农村住宅改造,基本消灭土坯房,推广安全节能、经济实用小康户型,利用村中空地、旧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和村庄绿地,实现住房砖瓦化、村庄田园化。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继续推进农村“四清五化八到户”工程,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计划,提高农村集中供水入户率和保障率,着力治乱、治脏、治路、治水,求卫生洁净,求美观实用。将农村沼气作为一项集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来发展,与种养业和农村改圈、改厕、改厨等紧密结合,循环种养,促进增收,洁净乡村,保护环境。推进农村殡葬制度改革,开展移风易俗教育,实施农村墓地定点集中和墓地绿化,引导群众丧事简办,革除陈规陋习。2012年,所有村庄全部建立规范有序的住宅建设、道路修建、垃圾清运、坑塘治理、绿化美化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,农村沼气“一池三改”覆盖2万农户,推动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,促进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三是建立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长效机制。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,加强农民负担监管。整合支农资金,加大对“三农”的扶持力度,健全完善财政、金融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。探索村企合一、强村带弱村等模式,推进共同富裕。逐步化解乡村债务,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。深入实施农民培训、“科技信息户户通”等工程,加快培养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推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、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,健全科技推广、信息服务和农资市场监管体系,提高为农服务水平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。我们一定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,不断完善支农惠农政策,维护农民利益,增进农民福祉,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办成利在当代、惠及长远的民心工程。

(四)推进改革扩大开放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,创新体制机制,实施开放带动战略,全面提高经济市场化水平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优化税收结构,支持乡镇财源建设,探索建立增收节支激励机制,提高财税精细化管理水平。加快市政公用事业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,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。积极发展产权、土地、技术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,健全完善市场体系。支持金融机构改革,优化金融发展环境,促进资本市场发展。深入推进企业改革,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融资。改革农村产权制度,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,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权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,继续推进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改革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。改进招商方式,突出专业招商、企业招商、产业招商,重点引进产业链条长、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,调整出口产品结构,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,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。大力发展外派劳务,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。鼓励企业“走出去”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地区跨国经营,引进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,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。新时期、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,必须树立宽广眼界,正确把握时代和区域发展要求,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;必须用好用活全市“突破利津”政策,深化油地合作共建,集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,调动一切力量,内外结合实现利津发展的新跨越。

(五)构筑新型城镇和基础设施体系。坚持规划先行、有序推进,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、小城镇为骨干、农村为腹地,统筹互动、梯次相连、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。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,抓好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,编制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,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、建设管理规范化。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,建立城乡一体、严格严密的规划落实监管机制,坚持无规划不建设,城乡所有建设项目一律按规划布局、依规划建设,严格审批程序,坚决杜绝乱搭乱建现象。公路沿线严禁随意建设,逐步拆除现有不符合规划的沿路经营店铺,保持路域“三网”的完整性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,突出“凤凰城”特色,突出绿地、水系空间特色,突出现代制造业、服务业经济特色,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,改造更新城市供水设施,搞好交通、供暖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和文化、旅游设施建设,打造繁荣文明、环境优美、适宜人居的美丽凤凰城。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,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提高城市管理水平。按照城市社区标准,加快推进“城中村”、“城郊村”改造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,整合机关部门单位国有土地、房产等资源,增加土地储备,搞好国有资产运营,提高城市资产经营收益。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,配套完善基础设施,加强城镇功能建设,每个城镇都要规划工业集中区、服务业项目区,规划建设民营村或农民新村,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、人口向城镇集中、居住向社区集中、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,提升小城镇的产业集中、商品集散和人口集聚功能,打造各具特色、环境优美的“节点城镇”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,继续推进干线公路、农村公路改造建设,实施汽车站改造工程,配合做好黄大铁路、德龙烟铁路、东营港通港铁路建设工作,建设以风力发电为重点的新型能源基地,推进利北临海大堤建设,完善沿海防护体系。加快“数字利津”建设,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。城乡建设是百年大计,我们务必树立战略眼光,着眼长远发展,科学规划布局,严格规划落实,确保规划和建设不留遗憾、不留隐患,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

(六)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、监测、考核体系,完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政策措施,加快形成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、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。一是推进节能降耗。以节地、节水、节能、节材为重点,推进技术创新,发展循环经济,推行清洁生产,降低能源消耗,提高资源利用效益。强化功能区域规划管理,严格保护耕地,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,依法加大国有未利用土地管理力度,开展清理和整治,改变低效无序的状况。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。重点加强水、大气、土壤等污染防治,提高环境质量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“三同时”制度,严格实施项目环保审批,从源头上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。加强太平河等流域综合治理,合理开发、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资源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,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,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垃圾、污水无害化处理,保护农村自然生态。强化工业污染防治,推进节能减排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和监测力度,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。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。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,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,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、生态文明村建设,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。大力推进水网、路网、林网“三网”合一工程建设,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,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、路域林荫化、水系风景化,实现水、路、林三位一体、“三网”合一,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5%,建设生态家园,展示生态新貌。建设生态文明,事关利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。我们决不要高能耗的增长,决不要高污染的发展,我们不能吃子孙饭,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。

(七)加快构建和谐社会。按照民主法治、公平正义、诚信友爱、充满活力、安定有序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,扎实推进和谐利津建设。一是着力改善民生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,农村劳务输出及转移就业7500人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%以内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,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。加快建立面向进城务工农民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,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,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。2012年前建立起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,努力使全体群众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其居,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。二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加大教育投入,整合教育资源,深化教育改革,注重教育公平,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2012年前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。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,加强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,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、医疗服务体系、医疗保障体系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,为群众提供安全、有效、方便、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,加强文化设施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,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,逐步普及数字电视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,提高全民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。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,稳定低生育水平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。关心支持妇女、儿童、残疾人、老龄等事业,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。加强国防教育,增强全民国防意识,巩固双拥成果。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、外事侨务、对台、史志、档案等方面的工作,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。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,广泛开展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。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,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、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,充分发挥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。扩大基层民主,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,全面推进依法治县。四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。坚持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、依法决策,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,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。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,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。坚持安全发展,严格落实“一岗双责”责任制,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,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。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。加强油区治安综合治理,确保油区秩序持续稳定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,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,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 

四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
 

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,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要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,增强政府的执行力、公信力,努力建设学习型、效能型、服务型、创新型和廉洁型政府。

(一)加强学习,建设学习型政府。要大兴学习之风,加强能力锻炼,认真贯彻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学习掌握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法律等方面知识,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、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、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建设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作风过硬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,用会议精神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。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,需要我们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。所有政府工作人员,都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,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加强对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,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调研和农村调研活动,掌握新知识,积累新经验,增长新本领,为更好地推进事业发展、服务人民群众提供有力保障。

(二)改进作风,建设效能型政府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,多干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事,既要妥善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,也不留新的遗憾,创造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公众检验的业绩。树立“化解债务也是政绩”的理念,控制新债、消化老债,逐步缓解财政和发展压力。完善决策目标、执行责任、考核监督工作体系,实行严格的责任制,对每一项工作定任务、定目标、定时限、定标准、定责任,强化全过程督查考核,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落实。要特别重视落实抓项目、抓发展的责任制,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责任制,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制,抓计划生育、环境保护、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制,抓新农村建设和“三网”绿化工程的责任制,建设负责任的政府。政府部门要维护大局、服务大局,恪尽职守,确保政令畅通。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,提高运转效率。各乡镇政府、县政府各部门都要勇于承担责任,善于攻坚克难,做到见事早、动作快、工作实。

(三)转变职能,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,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,优化公共资源配置。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,健全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,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。改进政府工作运行机制,精简会议文件,推行电子政务,提高行政效率。加强软环境建设,精简、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,全面推进依法行政,完善政务公开、服务承诺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要特别重视为企业、为外来投资者、为基层群众搞好服务,改进服务方式,提高服务水平。发挥行风热线、部门职能服务热线、政府信息网络作用,畅通群众表达诉求、请求服务的渠道。探索建立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便捷有效的通信及网络服务平台,方便群众救助,整合热线及网络资源,实施有效信息分流,形成社会联动,提高公共服务能力。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务必明确,政府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,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,所有公务员都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,必须牢记服务宗旨,恪守服务职责,以优质高效服务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。

(四)与时俱进,建设创新型政府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,深入研究经济规律,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。大力推进工作创新,围绕突破资金、土地、技术、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,不断探索新思路、新途径、新办法,着力在集聚要素、推动发展上下功夫,在推进科技攻关、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,在深化改革、增强活力上下功夫。实践无止境,创新无止境。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是一项新的重大课题,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创新理念,围绕发挥比较优势、建设生态高效经济区,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,培育生态渔业和绿色畜牧业示范区、发展现代农业,融入临港产业区开发、发展海洋经济,整合和储备国有土地资源、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,研究新思路,推出新举措,打开新局面。

(五)艰苦奋斗,建设廉洁型政府。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,反对铺张浪费,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表率。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,更加注重治本,更加注重预防,更加注重制度建设,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。做好监察、审计工作,加强对重大工程、重点领域、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,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、工程招投标、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、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制度,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。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讲正气、重品行、做表率,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,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推进政府廉政建设。

总之,新一届政府要成为团结实干、清正廉洁的政府,成为工作高效、勇于创新的政府,成为不负人民重托、把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政府。

各位代表,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,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。我们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,开好局、起好步。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安排为:全县生产总值增长22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%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%8%。主要约束指标为: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.5%,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5.5%,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0.9%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‰以内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.8%以内。我们要集中精力抓经济、壮财政、改善民生、维护稳定,确保全面完成明年各项目标任务,并力求发展得更好、更快一些。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,围绕增强工业实力,重点抓好利华益集团22.5万吨/年丁辛醇和120万吨/年重油催化裂化、三阳纺织公司高支精梳纱深加工和紧密纺改造、雅美纺织公司气流纺和5万锭精梳改造、铁人公司搬迁扩建、国华瑞丰风力发电、宜坤化工公司二甲醚等新上项目的论证和建设,力争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,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、利税分别增长30%以上。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,改造提升鲁北畜产品大市场、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,启动陈庄新世纪商城,发展物流配送,推进百货大楼建设,抓好黄河生态公园、凤栖林公园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,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。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,重点发展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扶持培育5家骨干农业龙头企业,抓好18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、1100个食用菌大棚、万亩海参养殖园区、12万亩贝类生态护养等基地建设,实施“放心农资”工程,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;实施草桥沟西干流治理、王庄灌区五干节水改造工程,开发整理土地8万亩,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3125个,按照“三网”合一要求实施171.5公里路域、7.5公里水系和6万亩农田“三网”工程建设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。办好“山东·利津肉羊文化节”和虎滩冬枣采摘节,重点抓好市场的企业化经营、节会的市场化运作、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产品的加工营销等环节,提高节会的品牌效应、产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。围绕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,抓好东滨路城区绕城线、东津生态园、翠园湖、博物馆、烈士陵园迁建等项目建设完善工作,启动城市廉租房建设机制,实施垃圾处理场、第二水厂、城区路网配套、旧城改造、城市水系建设和利候路改造等重点工程,增强城市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。围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,加强财源建设,深挖增收潜力,严格支出管理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;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领域投入,消除城乡干部职工工资差距,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,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,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,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,使农村群众、城镇职工、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。围绕促进社会和谐,抓好实验一校综合楼和中小学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、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站扩建、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,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,做好人口、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,保持社会持续稳定,推动经济社会安全协调发展。

各位代表,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,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,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。没有什么比发展更重要,没有什么比和谐更美好!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求真务实,锐意进取,为建设富强和谐社会主义新利津而努力奋斗!